#秋日生活打卡季#初识突尼斯,见识不一样的穆斯林国家
作者:罗仙圣
因无办理申根签的经验,同时又疏忽大意,导致无法按最初计划从英国进入欧盟国家,不得已只好改变行程,寻找欧洲附近免签国家过渡一下,如此来到了北非突尼斯,从凉爽的深秋又回到炎热的夏季。行程开始不久就感到值得前来,有几点颇深印象:
——高度世俗化:突尼斯是阿拉伯世界最开放的穆斯林国家,穆斯林人口超过98%,2022年突尼斯举行修宪公投,新宪法删除了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表述。突尼斯世俗化程度很高,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的国家,实行完全的世俗化和男女平等,允许女性主动离婚,女性上街不强制戴头巾,允许女性继承家产。在这里大街小巷,没有见到一位穿黑袍戴头巾只露出眼睛的女性,男女穿长袍的很少,穿着与非穆斯林国家男女并无二致。
——受教育程度高:突尼斯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受教育率最高的国家,是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。政府长期把财税收入的 25%-30%都投入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,所以今日突尼斯的教育普及率和高等教育率都非常高,大学本科率高达42%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抱现代化,调据称将近一半的突尼斯年轻人不再信教,对宗教自由持宽容态度的人越来越多,寻求“宗教独立于政治、经济和公共生活之外”的群体也愈发壮大。
——城市化和社会福利:突尼斯城市化程度高,突尼斯对外交流局(ATCE)公布的数据显示,突尼斯有大约一千万人,城市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65%。首都突尼斯市的人口近百万,是地中海地区重要城市之一。《中国领事网》非洲栏目突尼斯条介绍,“突尼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实行对基本食品实施物价补贴的社会福利政策。上世纪90年代后,政府开始缩小补贴范围,减少补贴费用,分期提高基本食品价格,同时采取措施,保护困难户和低工资收入者的购买力。全国平均每1200人有一名医生,平均330人有一名护士”。《网易财经》2013年9月12日报道,“夏季达沃斯论坛”上,突尼斯总理府经济事务部长里达·赛伊迪表示,突尼斯现在有85%的群众享受到社会的保障体系,700万人享受到免费的卫生服务,突尼斯的教育都是免费的教育。我们现在从65%—70%都属于中产阶级,我们的穷人其实很少,富人也不多。”
尊老凯时人生就是博——民风淳朴,治安良好。虽然曾是“茉莉花革命”的发源地,经历阿拉伯之春,突尼斯经济没有完全复苏,但依然是北非社会治安最好、犯罪率最低的国家,所到之处,一片宁静祥和岁月静好的气氛。民风相当淳朴,非常乐于助人,街上行走经常有人打招呼,一次去西迪布济德一个景点,向4个年轻人问路,他们干脆2人上车把我们带到目的地,不要任何报酬走回去。还是在该城市街上找不到停车位,询问正在指挥交通的帽子叔叔,他很热情地帮我们到处寻停车位,最后指引我们到侧面街边停车。不管是餐饮店还是路边小摊贩,没有遇到宰客现象,都很诚信实在。在古罗马斗兽场找不到停车位,一小商铺店主招呼在他门口停车,表示不收费,参观完后进店看看就行。离开取车时逛店有点担心会被讹诈,购买一纪念品时店主并没有漫天开价,砍价50%后10元钱购买,相当于交停车费吧,只不过不知道如果不买会不会让我们离开。
——酒店礼宾:深夜从机场驾车到迦太基一家规模并不大的4星级酒店,询问门口礼宾员在那里停车,他帮我们取下行李放在前台,然后叫我们去前台办手续,把车钥匙给他就行了。办好手续也不见礼宾员交还钥匙,疑惑地问前台得到答复是明日离开前来取。完全不习惯这种无法掌控自己东西的做法,老担心万一车不见了怎么办,又没有什么凭据又没有监控,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安,虽不放心却也无奈。第二天离开交还房卡问前台要车钥匙,前台耸肩双手一摊,说什么都不知道,心里马上咯噔一下。可能看出我们紧张,马上笑容满面告诉这是玩笑,然后叫礼宾员拿出几把车钥匙让我们取自己车的钥匙,这时悬起的心才完全放下来。礼宾员拿着我们的行李带我们到酒店门口停放的车旁边,帮我们放好行李然后引导车离开。第一次遇到这种停车方式,是为记。
——道路交通:高速路每次收费1—3.3TND不等,城镇和各道路没看见摄像头。突尼斯人开车狂野,很少有人会打转向灯,普遍超速。城镇交通秩序相当混乱,随意停放相当严重,特别是出租车、小巴士、小货车,在城区内左突右冲,行人过马路也很随意,大都在路上任意横穿,外来开车总是提心吊胆,行车感受与在英国迥异,反差太大。
——中突友谊:中国驻突尼斯大使万黎2024年1月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《大使随笔》中介绍,“中突两国在友谊之路上交流互鉴、民心相通。几十年来, 28批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患者,深受突尼斯民众信赖和尊敬。”2023年11月16日《澎湃新闻》在《“不抛弃,不放弃”:中国援外医疗队在突尼斯的爱与盼》的报道称,“50年来,中国已累计派遣援突医疗队27批,为突尼斯人民提供诊疗服务610万余人次。”